“北京-记忆”公共艺术计划

关于“北京-记忆”创作:公共艺术绽放城市友善表情

城市再开发给北京的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城市从规模到质量的 转型期,北京的轨道交通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显而易见,新北京的轨道 交通建设模式将对中国其它城市的地铁建设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文化 形象”也显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甚至承载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意识。对 北京而言,它也彰显着这个城市的文化表情。

这个文化表情绝非几个标签式的京剧脸谱符号,被高架桥掩埋的孤独城 楼,或者涂了灰色涂料“抚平”了苍桑的胡同景观所能粉饰出来的。一个城市 的文化应该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与场景,通过物化的精神场和一种动 态的精神意象引导人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城市和生活。

北京是一座有着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皇家殿堂般的恢宏,还 是市井胡同的京腔京韵,都焕发着别具一格的北京味道。在这样一个人文城市 里,人们对精神消费和艺术熏陶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 变,这种市井文化生活还在变化中释放新的活力。结合这种特有的城市文化进 行轨道交通公共艺术创作,就成为留存北京记忆的重要手段。

图 01“北京-记忆”公共艺术计划,位于北京地铁 8 号线南段的南锣鼓巷站厅层,2014 年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世界大都市共同面对的难题,北京地铁作 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未来五年将成为世界城市最大的轨道网络之一,轨道交 通在市民生活中的地位越来重要,地铁出行已成为城市生活最常见的日常行为, 同样北京轨道交通的公共艺术也将成为城市魅力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目前其

数量已超过 100 件(组),北京地铁的个流量峰值超过 1000 万人次,这意味着 每天与公共艺术面对面的人数不少于 500 万,这个数字是美术馆、博物馆参观 人数的数百倍,如此庞大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新的城 市文化资源。显然,地铁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

化最直观、最显现载体,它可以连接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增加城市的记忆,创 造新的城市文化传统。

“艺术装点空间”

如何让人们在出行之余近距离接触公共艺术,让艺术走进生活,让城市更 具人文魅力成为北京轨道交通建设史上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 70 年代末,首都 机场一号航站楼展出了一组集体创作的壁画群,社会反响很好,此后北京地铁也开始考虑在车站引入壁画。1983 年、1984 年,地铁二号线的建国门站、东四 十条站、西直门站分别请袁运甫、张仃等艺术大师创作了《天文纵横》、《华 夏雄风》、《燕京八景》、《走向世界》等艺术作品。东四十条站入选上世纪 80 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壁画作品功不可没。这是地铁引入公共艺术的第一阶 段,艺术更多依附在墙面,其特征呈现为“艺术装点空间”。

图 02“北京-记忆”公共艺术计划与公众互动现场

“艺术营造空间”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公共艺术开始成规模进入地铁公共环境,其 中代表当属由中央美术学院团队创作设计的奥运支线和机场支线,地铁公共艺 术进入“艺术营造空间”阶段。其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艺术空间化、空间艺术化。 特别是奥运支线公共艺术的创作设计,一方面把整体的空间用整体艺术语言加 以放大,将柱子、吊顶、座椅、地砖、屏蔽门等空间元素进行了一体化的艺术 设计,艺术不只是依附墙面的装饰,让艺术家提前介入其中,并将这些空间元素进行深入的艺术营造,最终成为一个整体的艺术空间。

公共艺术在营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景观的同时,也用多重手段创造 着城市的新文化,成为文化生长的孵化器,这种城市文化的精神场甚至可以成 为城市风格的助推器。地铁站台的公共空间环境需求带来全新的城市文化需 求,在满足快捷安全功能的同时,艺术和美不止是唯一的目标,北京地铁公共 艺术建设正从“艺术装点空间”转型到“艺术营造空间”,进而走向“艺术激活 空间”。

文化的积淀是建立在城市自然增长的基础上的,如何在当下人为促进城市 化进程中注入文化的灵魂,恢复城市历史的记忆,建立城市的人文与场域精 神,营造宜居、艺术的生存环境则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2012 年,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的委 托,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了《北京轨道交通全网文化规划》课题,确立了北京地 铁公共艺术“传承北京城市文脉,发扬北京城市精神,地上地下映射互动”的 主体思路和“文化、空间、艺术三位一体,区域、站点、线路相辅相成”的规 划设计原则,让地铁成为展现北京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平台和绽放城市友善 表情的载体。同年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地铁 6、8、9、10 号线二期的艺术统筹和 8、9、10 号线的公共艺术创作实施中,艺术家创意的切入点是想象乘客游走 在各条地铁线,感受现实与历史的交辉,充分领会北京这座文化古城的前世今 生。她是一种态度 、一种眼光、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北京地铁南锣鼓巷站《北京-记忆》就是此次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典型案 例,案例的意义并不在于项目本身,而在于“艺术激活空间”主张的落地实 践。事实证明,落成后的艺术作品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并通过民众促进了 该区域的文化生长与活力。

“艺术激活空间”

“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爱默生

图03 公众与“北京-记忆”互动,通过手机读取老北京的故事

南锣鼓巷始建于元代,是北京老城区的核心,有着原汁原味胡同风貌和众 多趣味盎然的生活场景,传统与时尚的独特融合,构成了南锣鼓巷的独特魅力 与风情,也使南锣鼓巷成为京味风情的窗口,并入选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亚洲 25 个不得不去的趣味旅游目的地。

公共艺术作品《北京-记忆》位于北京地铁 8 号线南段的南锣鼓巷站站厅 层,作为北京地铁线网的重点站,其公共艺术创作必然承载城市的传承与创 新,在重建模糊的北京记忆同时,更加注重艺术的延展价值,让作品讲述城市 动人故事,承传城市创新精神,绽放城市友善表情。作品强调地域识别性和互 动参与性,通过创新的策划理念、广泛的合作、多维的空间延展使之超越了艺 术作品本体的物质形态,将公共、大众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领域,成为集艺 术、公共事件、社会话题、市民互动、媒体传播的新型艺术载体。

图 04-08 “北京-记忆”公共艺术计划琉璃块及老物件

《北京-记忆》的整体艺术形象由 4000 余个琉璃铸造单元立方体以拼贴的 方式呈现出来,用剪影的形式表现了老北京特色的人物和场景,如街头表演、 遛鸟、拉洋车等。有趣的是每个琉璃块中珍藏着由生活在北京的人提供的一个个老物件,一个纪念徽章,一张粮票,一个顶针,一个珠串,一张黑白老照 片……这一个个时代的缩影,也在不经意间勾起了对北京的温暖记忆。每个琉 璃单元体中封存这些呈载鲜活故事的物件并在临近的琉璃块中加入可供手机扫 描的二维码,市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阅读关于该物件的介绍及其背后的故 事、观看提供人的访问视频或文字记录,并与网友通过留言进行互动。通过这 些延展活动,也借助地铁庞大的人流形成的影响力,将北京记忆的种子植入人 们的心中,让城市的历史文化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彰显出来,让城市记忆以物 质的形式保存下来、流传开去,并与当下生活发生关联,唤起人们生活的情感 与回忆,使每个市民成为艺术的参与者,在产生自豪感的同时激发市民的责任 感和归属感,也唤起各地乘客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和记忆。

因此,地铁南锣鼓巷站公共艺术的呈现,比结果更为重要的是采集物件的 发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民为这个城市乐章注入了属于每个个体音符。众 多的个体记忆被集合、放大、发酵,最终升华成为城市的集体记忆。也正是在 这个过程中本质上零散的“个体记忆”转化成为“被收集的集体记忆”,通过作 品的多元传播延伸成“传递性回忆”。

图 09-12 针对老北京故事和物品的信息采集

值得强调的是,在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中以公共艺术计划的形式,并综合运 用网络等虚拟空间与观众沟通互动,通过媒体的介入和推广引发广泛的社会话 题,为这些老物件和老北京的文化找到了新的载体的同时,将整个过程酝酿发 酵为一个文化艺术事件,从而为北京文化的传承和衍生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绝不仅仅因为它的设置地点在公共场所, 而是因为她把“公共”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针对“公共”提出或回答问题, 因此,公共艺术就不仅是城市雕塑、壁画和城市空间中的物化的构筑体,它还 是事件、展演、计划、节日、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催生剂。

北京新地铁公共艺术建设的主张是在营造新的城市艺术环境的同时,让公 共艺术从一个单纯艺术领域中飞越出来,将艺术植入城市肌体,激活城市公共 空间,艺术成为植入城市公共生活肥沃土壤中的“种子”,诱发文化的“生 长”,使艺术之花盛开 ,延伸喜悦、激发创意,让艺术成为城市生活的精神佳 肴,令城市焕发生机和活力,激发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和社区,提高城市 的美誉度,创造城市的新文化,使之成为一个传递城市文化的艺术名片。

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 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品的简单建设,最终的目的也并不是那些物质形态,而是 要对城市文化风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积累,成 为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图13 一人一画,铝板切割,UV喷绘,16.8m×4.3m,位于北京地铁14号线阜通站
图 14 一人一画 (局部)
图 14 交织 深圳地铁 10 号线 岗厦站
图 15 交织 全景
图 16 交织 现场
图 17 交织 局部